北京来的干部闺女十大配资推荐,能住惯咱家草房吗?
1971年的春天姗姗来迟,邓小平的二女儿邓楠,一位在北京成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女性与她新婚燕尔的丈夫张宏并肩而立。张宏是总参谋部的青年军官,前途光明,但他的根却深植于千里之外的河南大别山腹地——商城县的一个偏远山村。这对新婚夫妇作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颇为特别的决定:不追求都市的繁华或部队的便利,而是选择回到张宏贫瘠的家乡度过他们的新婚蜜月。
消息辗转传到大别山深处的张家时,张宏的母亲正在简陋的土灶前忙碌,为家人的生计操劳。听闻北京来的儿媳妇,还是国家领导人的女儿,即将踏入这个家徒四壁的茅草屋,她脱口而出:一位在北京长大的、身份特殊的“大干部闺女”,如何能够适应,甚至仅仅是“住惯”他们家那连窗户都用纸糊着、风一吹就瑟瑟作响的三间土坯草房?
这桩婚事从一开始就显得与众不同。邓楠的身份背景与婚礼的极度简朴形成了鲜明对比。没有举办任何象征身份或喜庆的宴席,更谈不上当时普遍存在的嫁妆,哪怕是象征性的。邓楠带到新家的,只有一个沉甸甸的樟木箱子,里面装的不是绫罗绸缎或金银首饰,而是她视若珍宝的书籍。
展开剩余86%对于女儿选择这样一种朴素到近乎“寒酸”的结合方式,以及决定深入农村腹地度蜜月,作为父亲的邓小平并未干预,反而给予了理解和一种带有深意的嘱托,希望她能真正融入新的家庭环境,将婆家视作自己的家。
经历了数日的火车旅程,又换乘了在当地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驴车,一路颠簸,穿越崎岖的山路,这对新人终于在三天后抵达了张宏家所在的村庄。
城里姑娘的‘十八般武艺’
仅仅在新婚夫妇抵达的第二天,这位在北京生活、被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可能不谙农事的“城里姑娘”,没有丝毫的犹豫或矜持,主动承担起家庭的日常劳作。清晨,她便拿起家里的竹篮,跟随着张宏的妯娌们,熟门熟路地走进附近的山林。对于采摘山中时令的野菜,如鲜嫩的蕨菜,或是挖掘破土而出的竹笋,她显得兴致勃勃,并且很快掌握了技巧,干劲十足,完全融入了当地妇女的日常劳作节奏中。
在农忙之余,她还主动承担起为全家人洗衣的繁重任务。她像当地妇女一样,端着大盆的衣物来到溪水边,寻找到一块平整的石板,蹲下身子,用心地搓洗每一件衣服。除了参与体力劳动,邓楠还敏锐地注意到了村庄在教育资源上的匮乏。
当得知村里的小学因为缺少师资而无法正常开设所有课程时,她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承担起教授孩子们算术课的任务。她因地制宜,以大地为纸,捡拾起树枝当作笔,就在开阔的沙地上给孩子们写写画画,演算公式,讲解数学知识。
孩子们被这位来自北京的“老师”带来的新奇知识所吸引,总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将她围住,聚精会神地听讲,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最让婆婆以及熟悉农村生活的乡亲们感到惊讶和敬佩的,还是邓楠展现出的另一项“硬核”技能——劈柴。
劈柴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日常劳作,也是一项颇费力气的技术活。邓楠竟然能够熟练地抡起沉重的斧头,准确地劈开大小不一的木柴,其动作的利落和高效,甚至超过了村里一些刚刚过门的新媳妇。这项技能并非凭空而来,事后大家才了解到,这都得益于她早年在陕西富县那段艰苦的插队经历。
黄土高坡上的‘科技情缘’
邓楠与张宏的结合,其背后蕴含着一段基于共同理想和知识追求的特殊渊源。1968年,那是一个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热潮席卷全国的年份。邓楠,作为众多奔赴广阔天地的年轻人中的一员,被分配到了陕西省富县的农村插队。白天,她和当地的农民们一起,在田间地头劳作,参与修建维系农业命脉的水渠,用汗水浇灌着贫瘠的土地。
每当夜幕降临,当其他知青或许已经沉沉睡去时,邓楠常常会铺开一些特殊的“精神食粮”——那是父亲邓小平在极其困难的政治环境下,想方设法通过隐蔽渠道“偷塞”给她的外文科技资料。命运的安排,让她的这段特殊经历与彼时正在延安军分区任职的年轻军官张宏产生了交集。
张宏在工作中,有一次十大配资推荐偶然的机会得知,在富县插队的知青里,有一位名叫邓楠的北京女青年,竟然具备相当高的外语水平和科技素养,甚至能够独立翻译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顶尖科学期刊——英国的《自然》(Nature)杂志上刊载的学术论文。张宏本人对科学技术抱有浓厚的兴趣,邓楠的才华和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习的精神,深深地吸引了他,也让他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
共同的志向和对科学知识的共同热爱,成为了连接这两个年轻人的坚实纽带,迅速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张宏开始利用自己作为军分区干部的身份所能接触到的一些信息渠道和便利条件,有意识地为邓楠搜集并捎带一些当时国内能够找到的,甚至是一些辗转获得的国外科技期刊和资料。
通过这些承载着知识与情谊的书刊,邓楠和张宏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超越普通友谊的、以共同的科学追求为基础的特殊“科技恋情”。
茅草房到会议室,不变的‘泥土味’
时间过去了二十年,当初那位意气风发的青年军官张宏,凭借其才干与努力,已经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的副院长。尽管身居高位,工作繁忙,但那段在大别山深处度过的特殊蜜月时光,始终是他心中一段无法磨灭的珍贵记忆。
与此同时,邓楠本人也早已从当年那个扛着白面、劈柴洗衣的“北京媳妇”,蜕变为中国科技战线上的一位重要领导者。她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开阔的国际视野以及在基层锻炼出的务实作风,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担任了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副局长的职务。在这个关键岗位上,她深度参与并主持了对中国未来几十年高科技发展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863计划”纲要的编制工作。
科技下乡暖人心
邓楠在国家科技管理岗位上,力求让科技成果真正惠及最广大的基层民众,特别是那些仍在为改善基本生活条件而努力的农民群体。她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后来改组为科学技术部)担任副主任期间,肩负起主持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的重任。
《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中国政府为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其中如何利用科技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在讨论相关议题,她常常以亲身观察到的农村生活细节为例,比如当年为了节省宝贵的柴火,如何想方设法改进炉灶的燃烧效率,如何体验到能源匮乏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
她不止一次地强调,节能技术必须能够转化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效益,就像能让自家锅灶里的火苗烧得更旺、更省柴一样具体而实在。正是基于这种对农村实际需求的深刻理解,邓楠在任职期间,积极倡导并大力推动了农村能源的变革。
她关注到传统炊事方式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能源的浪费,以及给农民生活带来的负担,因此将目光投向了沼气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她和其他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技术改进和政策扶持,数以千万计的农户得以建设和使用上了新型的、高效能的沼气池。
2001年,邓楠转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在中国科协,她开拓性地首创了“科技下乡”流动站这一全新的科普服务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以往单向输送知识或技术的做法,而是组织科技专家和服务团队,带着仪器设备和实用技术,直接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定制化的科技服务。
有一次,她在河南省进行考察,看到山坡上整齐排列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她有感而发,对随行的工作人员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她指着那些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联想到了多年前自己在大别山婆家茅草屋顶上看到的景象。她说,这(光伏板)多么像当年从婆家房顶上漏下来的那些阳光啊,但不同的是,现在我们终于有办法把这宝贵的阳光“存”住了,让它为我们所用。她的整个职业生涯,都致力于将个人的理想、经历与国家的需求、人民的福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发布于:河南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配资查询网_正规查询配资平台_配资平台查询网观点